您好,欢迎访问夹江外校幼儿园

成长热线:0833-5601666

科学育儿|我最棒,不和你玩

    在与儿子的相处中,我总是喜欢用“你真棒”“你最棒”来鼓励他,希望能帮助他建立自信。慢慢地,儿子也觉得自己是最棒的。但我发现也带来了新的问题。


“我最棒,不和你玩”

    儿子上中班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去积木区玩。他每次搭建的作品都非常有创意,回家后总是自豪地跟我说老师表扬他了,我也会顺口夸他“你真棒”。

有一天,老师告诉我,今天在玩积木区时,儿子把小伙伴的作品给推到了。

    回家后,我和儿子坐下来,平和但严肃地问:“你为什么把小朋友的作品推倒了?你俩之间发生什么事了?”他说:“我觉得他搭建的作品太难看了!我教他,他也不会,我就把它推倒了。”

    听了儿子的话,我对他说:“不是所有人都像你那么擅长搭建积木的。你应该耐心一点,可以再教他一遍。”儿子想了一下说:“我才不和他一起玩呢!他太笨了,我才不和笨的小朋友一起玩呢。”

    看到儿子的样子,我想这件事急不得,光凭说教不行,得想个好办法。

    诚然,儿子的表现符合他现阶段的年龄特点: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充分发展,从对自己生理特征的认知,逐渐发展为对自己社会角色以及心理活动的意识。

    他们的游戏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,与同伴的合作性游戏也逐步发展起来,但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,在游戏中缺少与同伴的沟通能力。怎样帮助孩子处理好同伴冲突,从而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呢?



原来你也很棒


    有一天儿子在玩乐高,可是在连接的时候总是插不好。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让儿子认识自己的机会。

    于是我和爸爸商量好,让儿子体验一下当他求助于人,别人对他很不耐烦的时候,他的感受是什么样的。我就对儿子说:“爸爸就是建筑师,他肯定有很多能帮助你的好主意。”于是儿子就去请爸爸帮忙,爸爸故意挑了一个比较费劲的办法,所以儿子总是弄不好。

    刚开始儿子还学得很认真,到后来爸爸故意语气越来越不好,儿子变得越来越紧张,也越来越不知所措。

    看到儿子的反应,我想这个办法奏效了。我就问儿子:“儿子,你现在什么感觉呢?”儿子听到我的问话,一下子就哭了起来。

    我把他抱在怀里,对他说:“你看爸爸那么快就解决了你的问题。但是你学不会的时候,爸爸的态度特别不好。爸爸说你的时候,你什么感觉呢?”儿子说:“我特别伤心,我就更不知道怎么拼插了。”

    我又说:“爸爸做得不对。虽然他自己有好主意解决问题,但是别人请教他的时候,他应该耐心一点,不要总是发脾气。”

    爸爸也走过来对儿子说:“儿子,对不起,我不应该对你发脾气,应该耐心一点教你。”我赶紧对儿子说:“爸爸好棒啊,这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。

    你想想前几天,你们班的小朋友想和你学习搭积木,他学不会的时候,你把人家的积木都推倒了,这样对不对呢?他是不是和你现在一样的心情呢?”儿子想了想说:“妈妈,我明天去幼儿园邀请他一起玩。他学不会的时候,我就好好教他。(原来)我觉得我搭积木是最棒的,但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搭积木也很棒。他会搭飞船,我不会,我明天也要向他学习一下。”

    听到儿子这么说,我想这次对儿子的教育起作用了。

image.png


儿子反过来教育我


    蒙台梭利说过:“我听见了,我就忘了;我看见了,我就记得了;我做过了,我就理解了。”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,印证了这句话。

    上学期我开学第一天,因为儿子还没有开学,所以我要先把他送到姥姥家去。为了不迟到,那天我早早地出门了。

    可是车刚开动五六米,迎面就来了一辆车。道路狭窄容不下两车并行通过,我刚想倒车时,后边又来了一辆车,所以只能让对面的车倒一下。他说他不会倒车,我就下车给 他指挥;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,一个劲地按照他自己的方法,半天也不管用。

    我就特别生气,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,担心这样下去我就要迟到了,于是不由地埋怨对方两句。幸亏过一会儿他终于倒车成功了。到了晚上,我把早上的“倒车事件”向丈夫描述了一遍,然后问他:“你说气人不?”这时儿子看了我一眼,说:“妈妈你不应该生气。

    你知道吗?不是每个人都像你开车技术那么的好!如果明天你见到他跟他解释一下今天的事情,我想你就会多一个好朋友的。你不是告诉过我朋友越多越快乐吗?”


我的感悟


    孩子进入幼儿园,就像进入了一个小社会,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。

    怎样让这些事情对孩子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呢?我想当我们发现问题之后,往往最先采取的办法就是“说教”,但要想真正对孩子有所触动,“说教”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机,让孩子去感同身受,才会让孩子真正明白我们想传递给他的道理,并且牢牢记在心里。

    而作为家长,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我们希望孩子具有的美德,我们首先应该身体力行;当孩子指出我们问题的时候,我们要欣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,和孩子一起面对,共同成长。


原文刊登在2020年5期《学前教育》(家教版)



相关动态
分享文章

科学育儿|我最棒,不和你玩

    在与儿子的相处中,我总是喜欢用“你真棒”“你最棒”来鼓励他,希望能帮助他建立自信。慢慢地,儿子也觉得自己是最棒的。但我发现也带来了新的问题。


“我最棒,不和你玩”

    儿子上中班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去积木区玩。他每次搭建的作品都非常有创意,回家后总是自豪地跟我说老师表扬他了,我也会顺口夸他“你真棒”。

有一天,老师告诉我,今天在玩积木区时,儿子把小伙伴的作品给推到了。

    回家后,我和儿子坐下来,平和但严肃地问:“你为什么把小朋友的作品推倒了?你俩之间发生什么事了?”他说:“我觉得他搭建的作品太难看了!我教他,他也不会,我就把它推倒了。”

    听了儿子的话,我对他说:“不是所有人都像你那么擅长搭建积木的。你应该耐心一点,可以再教他一遍。”儿子想了一下说:“我才不和他一起玩呢!他太笨了,我才不和笨的小朋友一起玩呢。”

    看到儿子的样子,我想这件事急不得,光凭说教不行,得想个好办法。

    诚然,儿子的表现符合他现阶段的年龄特点: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充分发展,从对自己生理特征的认知,逐渐发展为对自己社会角色以及心理活动的意识。

    他们的游戏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,与同伴的合作性游戏也逐步发展起来,但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,在游戏中缺少与同伴的沟通能力。怎样帮助孩子处理好同伴冲突,从而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呢?



原来你也很棒


    有一天儿子在玩乐高,可是在连接的时候总是插不好。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让儿子认识自己的机会。

    于是我和爸爸商量好,让儿子体验一下当他求助于人,别人对他很不耐烦的时候,他的感受是什么样的。我就对儿子说:“爸爸就是建筑师,他肯定有很多能帮助你的好主意。”于是儿子就去请爸爸帮忙,爸爸故意挑了一个比较费劲的办法,所以儿子总是弄不好。

    刚开始儿子还学得很认真,到后来爸爸故意语气越来越不好,儿子变得越来越紧张,也越来越不知所措。

    看到儿子的反应,我想这个办法奏效了。我就问儿子:“儿子,你现在什么感觉呢?”儿子听到我的问话,一下子就哭了起来。

    我把他抱在怀里,对他说:“你看爸爸那么快就解决了你的问题。但是你学不会的时候,爸爸的态度特别不好。爸爸说你的时候,你什么感觉呢?”儿子说:“我特别伤心,我就更不知道怎么拼插了。”

    我又说:“爸爸做得不对。虽然他自己有好主意解决问题,但是别人请教他的时候,他应该耐心一点,不要总是发脾气。”

    爸爸也走过来对儿子说:“儿子,对不起,我不应该对你发脾气,应该耐心一点教你。”我赶紧对儿子说:“爸爸好棒啊,这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。

    你想想前几天,你们班的小朋友想和你学习搭积木,他学不会的时候,你把人家的积木都推倒了,这样对不对呢?他是不是和你现在一样的心情呢?”儿子想了想说:“妈妈,我明天去幼儿园邀请他一起玩。他学不会的时候,我就好好教他。(原来)我觉得我搭积木是最棒的,但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搭积木也很棒。他会搭飞船,我不会,我明天也要向他学习一下。”

    听到儿子这么说,我想这次对儿子的教育起作用了。

image.png


儿子反过来教育我


    蒙台梭利说过:“我听见了,我就忘了;我看见了,我就记得了;我做过了,我就理解了。”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,印证了这句话。

    上学期我开学第一天,因为儿子还没有开学,所以我要先把他送到姥姥家去。为了不迟到,那天我早早地出门了。

    可是车刚开动五六米,迎面就来了一辆车。道路狭窄容不下两车并行通过,我刚想倒车时,后边又来了一辆车,所以只能让对面的车倒一下。他说他不会倒车,我就下车给 他指挥;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,一个劲地按照他自己的方法,半天也不管用。

    我就特别生气,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,担心这样下去我就要迟到了,于是不由地埋怨对方两句。幸亏过一会儿他终于倒车成功了。到了晚上,我把早上的“倒车事件”向丈夫描述了一遍,然后问他:“你说气人不?”这时儿子看了我一眼,说:“妈妈你不应该生气。

    你知道吗?不是每个人都像你开车技术那么的好!如果明天你见到他跟他解释一下今天的事情,我想你就会多一个好朋友的。你不是告诉过我朋友越多越快乐吗?”


我的感悟


    孩子进入幼儿园,就像进入了一个小社会,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。

    怎样让这些事情对孩子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呢?我想当我们发现问题之后,往往最先采取的办法就是“说教”,但要想真正对孩子有所触动,“说教”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机,让孩子去感同身受,才会让孩子真正明白我们想传递给他的道理,并且牢牢记在心里。

    而作为家长,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我们希望孩子具有的美德,我们首先应该身体力行;当孩子指出我们问题的时候,我们要欣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,和孩子一起面对,共同成长。


原文刊登在2020年5期《学前教育》(家教版)